【散文組】
佳作
厚繭
醫學二‧蔡科穎
自我介紹:
來自彰化高中,目前就讀醫學系大二,以音樂視為日常,平時喜歡以音符和文字創作,希望能感受生活,也能以自身體會感動他人。
得獎感言:
在課業之餘,我認為訴諸音樂與文學便是一種心靈解脫。然而,關於創作這檔事,自從考完升學考試便不再琢磨,故此在暑假期間給自己一個機會,沉澱下來思考如何用文字堆積出自己的故事,拾回埋首文學的樂趣。
無心插柳,原是希望自己能夠再以文學陶冶自身,但也能夠獲得文學獎的肯定,十分榮幸。
厚繭
長繭,論醫學觀點而言是患處受到外力長期施加,而導致的表皮不正常角化,在大眾承襲歷久的審美觀點之下,在體表外顯,並不雅觀。另外,生成位置也會給人特定的職業印象,如手掌的繭與粗獷的重工廠作業、繁忙勞心的手工有所連結;而腳上的繭則聯想到穿著跟鞋奔波的業務員、褲管浸潤在泥濘中的農人。繭的普遍形象總是脫離不了與反覆、苦力相關的形容詞,也的確,在社會高層中較難看到生成繭的環境因素,不然就是被刻意美化掉了。然而,對於一位修習弦樂器的人而言,繭看似一種榮耀、也似一種利器;除了展現出勤奮的學習歷程與豐碩經驗,也降低手指被琴弦張力折磨的痛楚,我相信弦樂手都不會太過排斥繭的存在,反倒成了一種依賴。
自幼學習吉他的我,經過伯父幾個月的啟蒙之後,便踏上了自學之路,如今回首,十來個秋已過。那把五百元的白色二手琴,帶領著我步上自由的舞台,能恣意的展演想要詮釋的曲目,讓和弦沖刷入聽眾的耳裡,而接收來自台下目光的反饋。站在台上的我,能夠暢享當下帶來的氛圍,總認為音樂就該得展現給他人聆賞,將自己體會到的感動昇華而轉遞給觀眾,因有所共鳴而觸動心弦。故此,從國中時也開始自由創作,更進一步將自己的內心投射於創作之中,與他人分享;拜新興媒體所賜,上傳了許多演奏影片於社交平台,與志同道合的音樂人們交流。音樂與樂器演奏成為了我學業之外的縮影,也是現階段最充滿熱忱的事物;想當然,左手指尖已經被厚繭填充而鈍化。最初學習吉他,就被母親告誡過,按弦的指頭歷經歲月會磨損變形,尤其是長繭後很難保養,通常需要經過數十年的靜養才會恢復圓潤。想起來令人發笑,那個盼望成為五月天成員的國小二年級生,卻迫切渴望著繭的成形,無時不在粗糙的琴弦上刻意摩擦,希望藉此能加速自己接近吉他手這個稱號一步。
母親擔任教職約莫二十三年,從事行政工作將近十八載,身為一位國中音樂專任老師,在我的腦海中卻不是端坐在鋼琴前,又或是帶著學生朗誦著五線譜音符、介紹歌劇、戲曲、作曲家生平的典型音樂老師形象。總待在處室的家母,一天需要批改多份公文,處理學生、老師的大小事務,又要善盡帶領組長們打造優質行政團隊的責任。坐在主任座位旁的小課桌椅,國小的我早已將這些情景視為如常;而今細想如此繁忙的校務工作,卻被外人般的我看作稀疏平常。然而,身為音樂老師的辦公室裡,卻摸索不到任何與音樂相關的訊息,只有接二連三的對話與響徹的敲鍵聲……
依稀得記約莫兩、三歲的年紀,黃昏時分坐在父親駕駛後座的嬰兒專用座椅上,經常駛進一條巷口,卻不像是鄰近學校的熟悉道路;家父下車便接過母親遞給的暗紅色大手提袋。那個棉質提袋比母親一米六的身高來得長,感覺十分的笨拙卻貴重,確認好不會晃動碰撞後,雙親才一同載我回家。這段小插曲,父母親沒有向我提及過,而一切都在外婆要我轉交給母親的老舊相片才得以慢慢解開。
那是一張充滿膠著感的泛黃相片,右下角還記錄著拍攝日期於一九八五年,推測畫面場景,當天應是照片主人翁的首次演奏會;在舞台上的女子應正處於高中階段,身著梨花色旗袍,頭髮盤繞而雕琢銀件裝飾,白皙皮膚襯著典雅妝容,充滿中國式古典氣息。右手指穿戴白色膠布纏繞的義甲一挑,左手虛實向下施壓,一聲錚錚然的泠音霎時在耳邊盪起;一雙手於一架箏上順之操弄,瑟瑟柔鳴隨著起音而如水波般擴散,時而奔放如狂瀾翻騰、時而緩徐如陣陣漣漪,猶如大江大海的壯闊、又若汨汨隱流的溪水,層層遞進而終於收束在驟然的一響,演奏家雙手速抬而輕放,宣告完結了五聲音階構築的感動,便在姿勢恰到好處的一刻,某人按下了快門。在我國中時,接過這張充滿故事感的照片,端看那靈動的雙眼便知是我母親年少時的光彩,從炯炯然的眼神便能悉知她對於音樂、對於舞台的酷愛與陶醉;然則她卻不曾提起往事……事後,我才陸續聯繫起些在家裡書櫃、倉庫、角落尋覓到的線索,還有幼兒曾見過的那個神秘棉袋裡,留存的點滴光景。
懵懂的國小時期,翻箱倒櫃算是家庭作業後的趣味。拉開書櫃的玻璃門,底下兩層放置著百科全書與偉人傳,還有我用樂高精心設計過的吉他擺飾;隨著身高逐年增加,便動起了拓展領地的念頭,我蹬著一張椅子往最上層的空間探索,不料才瞅了一眼,只見兩個長形塑膠盒已經先行佔據……旋即趁著雙親不注意而取下尋寶。V字形狀的木頭製品填滿一個透明色的盒,似乎可以站立如同骨牌把;而另一個白色厚殼箱裡則是放置著白色和膚色的膠布、一把剪刀以及大大小小的銼刀,還有剔透琥珀色、如同吉他撥片一樣的小東西,被整齊的安插在精緻的絨布盒子中。在看過外婆給母親的照片之後,才恍然了解到盒裡各種用品的意義,V形木製品是「雁柱」,扮演琴碼的角色來提供琴弦張力;而膠布、義甲,正是家母奏琴時所使用的利器,而過了數十年仍保存完整;銼刀的使用我本熟悉,專用於打磨不平整的指繭表面。另外,又曾不經意在陽台的陰暗角落發現一箱沉甸甸的譜集,全是國樂必需精通的工尺譜,各本填註了力透紙背的鉛筆跡符號,透過觀察推理可以理解哪段樂句需要漸強、漸弱、需要強調或是輕描帶過。至於那個最令我好奇的暗紅色棉袋,則是母親在接過相片後,並經過我一連串好奇心的詰問才得知,古箏本體被安置在娘家的倉庫中已有十來年之久;趁著升高中的暑假,大好時光接觸新鮮事物,母親也願意傳授我技巧,一時興起請父親帶我一同去載琴回家。我縝密的將暗紅色棉袋置入後車廂,一邊想著它陳放許久的理由……
將古箏架起、安上雁柱,分毫不差的調整好音準,纏上白色膠布以及玳瑁義甲;母親口述,撫箏需柔剛並濟,唯獨雙手準確控制力道才能夠鳴出典雅悠揚之音。她坐上椅,裊裊餘音隨著木頭音箱的共鳴傳出,或揉、或顫、或泛,都是恰到好處的音色;然母親只演奏了一小段,卻嘆道指法、琴譜忘了大半。我試著模仿著架勢演奏,但古箏的弦比起吉他粗了兩倍之有,雖然憑著左手的指繭,卻仍因壓迫感到刺痛不已,而右手也確實因張力而難以靈活撥弄,發出的聲響嘎然即逝。在我的印象中,母親的雙手通常拿來敲擊電腦鍵盤、接電話、批公文,是不再具備形成手繭的因素;那麽,照片裡的主人翁,當時指頭上的繭究竟有多硬多厚……又為何放棄演奏,而轉往教職人員的生涯?
蟲繭,是蠶蛾幼蟲蛻變的必經之路。對於成功羽化者,繭是一種等待與期盼、蓄勢待發的狀態;而比擬死於繭中者,便是一種有形的束縛……
自小成績不錯,從國中開始便接收到各種社會價值觀洗腦,要立志考上好學校,未來也得平步青雲,於醫師、工程師、律師之途功成名就;我理所當然的認定,那便是我將來的模樣。然則,高中時期望著同儕們向前的背影,我卻留在原地喘息,心裡暗自神傷,曳著不佳的狀態上了考場;生日當天放榜,果真失敗收場。立即著手安排重考計畫,補習班、住宿等,勉強的告訴自己下次定能鎩羽而歸。而我卻無法預知,將殘弱自身纏裹在繭中,能否盼到如期羽化的那天……
所幸,那晚與母親的長談……
母親自幼學習古箏,滿腔熱忱的她也立定以演奏家為最終歸宿;獲得全國冠軍的殊榮,正是母親投入於音樂的最佳體現,也舉辦多次個人演奏會,甚至到西班牙進行巡迴展演,在國樂界名聲響亮。然而,在母親即將步入社會的年代,音樂家並非穩定的職業,而且雖持著光環走跳,也無法保證未來暢行無阻;故此,以確保在經濟尚未起飛的時代,甚至推及未來,都能夠保有家庭經濟穩健,不至於誤入窮途之境,外公以資深主任的身份,建議母親轉換教職。母親提及,起初故然反對,甚至駁斥外公被社會框架限制的思想;雖然現實擺在眼前,卻相信擁有信念就能創造奇蹟,仍纏起膠布義甲,用琴聲宣告自己的主張。但卻,在外公半強迫式的要求下,於藝專額外修習了教育學程,一路考完教師甄試。在過程中漸漸的放下了擁懷的夢想,左手受到的張力壓迫不再,右手也卸下白色膠布而拾起粉筆;直到工作穩定、結婚生子、步入外公的後塵;雖然在我出生後,母親短暫的指導一些為了考上藝專而慕名而來的學生彈奏古箏,卻在我進入幼兒園後正式放下音樂之路,而能夠全心全力的照料年幼的、她的孩子。指尖的鈍繭慢慢軟化,心繭亦然逐步釋懷,得以抽絲織成綢緞而綿延……
家母也欣慰的分享著一路走來的心得,放棄演奏生涯而埋首教職,亦有不少意外收穫,除了不愁吃穿,人際拓展也是一大好處,教育行業確實能夠結識四海的貴人;也幸運的晉升主任,又在今年以校長的身份開啟人生新篇章,算是在音樂之外的另一個領域達到了巔峰,除了自豪也讓外公與家人備感榮耀;最值得感恩的,還是能夠陪著自己的兩個孩子成長,不必為了教琴或巡迴展演而奔波。
在我十八歲生日的當晚,母親藉著分享成長經歷,表明希望我先進入臺大當作試探自己的第一步;畢竟打從國中開始我便不再摸索其他科系、職業,一心一意只想成為社會大眾口中的「菁英階級」,著實缺少了人生的探索過程以及開闊眼界的契機。而在十八歲的仲夏,我初次踏入台大校園,體會了有別於中部地區的庸碌生活步調,也見識到了簡媜《水問》書中的爛漫世界;午後斜揹著吉他、騎著單車穿梭在早已淋濕的椰林大道,水氣氤氳而將陽光散射成眼前的朦朧,顯得斑斕杜鵑花叢格外嬌嫩,停佇下欣賞卻被從傅鐘斜射下的柔陽給闔上了眼,而專心聆聽那二十二聲的餘聲迴盪;在椰林盡頭前轉彎前往醉月湖,與夥伴倚著欄杆奏著琴,彷彿激起湖面上的波光瀲灩,粼粼然譜著半年來的回憶。台大的見識開啟我對於大學生活的憧憬,探索生活中庸常而細碎的美好;再拼湊碎片成聲筒,傾聽內心一張一縮的殷切、對於破繭而出的渴望。
在台大的時光足以我反思,兒時所拜讀的偉人傳強調築夢踏實、有夢就該拚命闖的精神;然而,無法達成夢想而順應一切,不也可以看作是種圓滿?人生之路,有億萬種可能,雖然堅持單一道路而終能品嚐恆毅之結果固然美好,但不乏傷痕累累、心力憔悴;為何不讓自己過得悠然自若,巧遇坦途便行,眼見泥濘便繞。不論是受到時代的桎梏,又或是能力上的侷限,試著「妥協」、「接納」,仍能夠創造讓自己滿意的人生。接受不完美的自己,嘗試妥協,再後續修正、擴充心靈。如今走來並不後悔任何一個選擇,反倒感激擁有這些經歷,才得以在失利的一年後成熟、重拾自信與肯定,過得更加精彩與踏實。這正是母親希望我能經歷的人生經驗。
家母常感慨,聽到我在家針對同一樂句而反覆斟酌,又或是欣賞我演出的相關影片,彷彿看到了年少時的她,不禁使她思憶起往事種種;吉他之於我,如同古箏之於母親,熱愛器樂、徜徉在舞台上氣氛,陶醉於與他人分享旋律之感動,這方面可謂歸因於懷胎十月的滋養。至今,我每天必定練上一個小時的琴,去熟悉已知的和弦進行,又或挑戰大師作品以磨練技法;控制手型、雕琢於指甲與琴弦接觸的角度,透過指尖與琴弦的搓揉來增加迴聲共鳴,更嘗試去開創專屬自己的風格。母親的左手厚繭,歷經約二十年的休養已然恢復指尖原有的觸感,但寫硬筆字的筆畫手勁,在鍵盤上敲擊出的響亮,還猶殘著母親對於古箏的記憶。哪天,當我必須妥協而放下吉他,願我也能如心釋懷,以琴袋收藏在家中一處,溫存著屬於我的記憶,而感知足。
無悔的接受當下的抉擇,泰然的面對將來的千變萬化。現階段,漸漸體會到妥協之必備,而無論是短期或長期的計畫,皆是需要順應變化而適當新增、摒棄,周全的安排過程中的一切。在未來披上白袍,正式進入醫療體系執業,我更需要放下許多事情,隨時取得工作與生活上的平衡,顧局家庭、事業、健康;正如水之特性,可依環境在剛硬之冰、柔軟之液、無形之氣三態變化,容身於世界一隅或隨著循環而自在遊覽天地。
厚繭,經歷時間淬煉而形成,故然塵封了往事。母親的故事經我抽絲剝繭,終在十八歲的夏天透徹了解;是一番人生體悟,亦可解讀為傳承給後代的智慧哲理。身為人之價值,不止取決於完成夢想,更應是如何在人生旅途上紮穩營樁,穩定了一個階段,並得以休息而感知自身所擁或欠缺,益發思量如何邁進才最為順遂。適時的妥協,能夠欣然接受人生各式各樣的難題;不應當作繭自縛,理應釋懷而破繭,脫胎換骨,才有機會盼見未來的無限可能,乘花紋鱗翅於空中翩飛。讀懂了母親厚繭背後的意涵,更能從容、陶然的撰寫我自傳的空白頁;細細體悟生命之精彩,而譜下無悔又安時處順的人生樂章。
評審評語(按姓氏筆劃排列)
吳鈞堯老師:
以「繭」討論兩代的音樂緣,主題切入很有新意,前後兩段作文氣味較濃,可以修潤。
林達陽老師:
完整勾勒親子兩代學琴練藝的過程,並在許多地方深入省思。細節飽滿,但有些地方過度說理,陳述太多反而失去餘韻。
徐國能老師:
充滿象徵筆法的散文,用「繭」以喻成長、情感與夢想,創意獨具,不落俗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