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區

精進計畫緣起

精進計劃緣起

        通識教育為高等教育的重要環節。民國47年,教育部頒訂「共同必修科目」作為各大學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。民國73年,續公布〈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施行要點〉,明訂「為增進學生知識領域,各校應開設有關人文、社會、自然科學類通識科目,以供不同院系學生修習」。該要點指出,大學通識教育之目標,在彌補專才教育之不足,拓寬知識領域,並要求各大學院校依「文學與藝術」、「歷史與文化」、「社會與哲學」、「數學與邏輯」、「物理科學」、「生命科學」、及「應用科學與技術」等七大領域,開設各種選修科目,為臺灣「通識教育」課程實施之濫觴。

        長庚大學於民國76年創校,原為醫學院,後配合國家經濟發展需要,陸續增設工程學類及管理學類相關系所,並於民國86年正式改制為「長庚大學」。有別於一般綜合大學,本校以成為具重點特色之研究型大學為目標,採取「以研究帶動教學與人才培育」之策略,結合企業資源,推動產學合作,積極使校務國際化,冀能發展為以培育醫療服務、生技、高科技產業及知識管理高級專業人才為宗旨,全力發展醫、工、管三個學院。

        然而,除專業科目的訓練外,大學教育的本質更在增進學生知識領域,以達成全人教育與博雅智識之目標。因此,本校於民國79年成立共同學科,並於民國86年升格為院級通識教育中心。該中心目標有二:一、培育通達、有修養、有識見之文化人:務使學生具備廣博的知識、恢弘的胸襟、端正的品德,及關懷社會、服務人群的精神;二、養成學生解決問題的「學識橫向整合能力」與「行動實踐的毅力」。

        此後,配合教育部對通識教育的推廣及改革,民國90年至93年間,本校推動「長庚大學自然科學基礎課程教學成效提昇計畫」,該計畫透過:

  • 課程分級、整合。
  • 設計生活化符合各系需求的主題教案。
  • 建構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。
  • 實施小班教學、網路與多媒體輔助教學,及小組討論等教學改進方式。
  • 建立多元化的評量制度。
  • 添購更新教學與實驗設備。達成厚植學生科學基礎,培養學生獨立思考、創造與解決問題之能力,以提昇學生學習興趣,建立其終身學習觀念之目標,並強化學生對本土科技的發展與鄉土情懷的認同及關懷,以補現行外語教科書之不足。

        民國91年至94年間,本校亦同步推動「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提昇計畫」,主要目標為:

  • 加強語文與社會科學基礎教育,奠定大學教育與終身學習之根基。
  • 提昇學生閱讀、寫作能力,強化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和專業教育之結合,提昇學生學習能力。
  • 提昇人文與社會科學教育之教學品質,達到通識教育之「全人教育」目標。
  • 確立教學與學習之分明層次,課程設計重視基礎課程與進階課程之銜接,並採延伸教學方式,結合課外活動與校內資源,共構潛在課程。

        該計畫先就既有語文與社會科學課程,提出改善計畫,並逐步補充與擴編人文藝術科課程,利用開授人文藝術講座課程、編製教案與採購圖書資料等方式,使通識課程獲得長足改善。區分「入門講座」與「基礎核心」課程,並增設「語文中心」,則為本校此次通識教育組織架構的重要變革。

        本校是具有重點特色的研究型大學,校務規劃與發展側重醫學、工程及管理等領域,相關學院設置已臻成熟,且具競爭力,但由於缺少人文社會學院與理學院,因此,發展通識教育,厚植學生全人教育與博雅智識之不足,尤為本校當務之急。在此背景之下,通識教育中心的發展方向對本校更顯重要。

 

瀏覽數: